9年之約,不負期待! 固守初心,...[查看全文]
種植體周圍炎是指發生在口腔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的可逆炎癥,是以種植體上的細菌微生物感染為特征的炎性疾病。主要體現為:
①植體周黏膜色、形、質的異常;
②探診出血/溢膿;
③牙槽嵴水平變化。
1
種植體的發病機制
1.微生物
主要為G-菌,檢出較高者包括伴放線放線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福賽坦氏菌和齒垢密螺旋體,類似于牙周病原菌。天然牙的牙周袋可能是定植在新植入的種植體上的微生物貯庫。因為病原微生物可能從病變位點移植到新植入的種植體表面,所以不能對牙周病變尚未控制的患者進行種植手術。
2.組織病理學
鈦種植體的種植體周圍黏膜組織與天然牙的牙齦組織有許多相似特征。細菌集聚在種植體周圍黏膜,導致炎癥和探診深度增加,與天然牙周圍病變進程相似。但是,種植體周圍炎病損的炎性浸潤直接與牙槽骨接觸,并向骨髓腔擴展。而在牙周炎病損中,炎性浸潤由約1mm的非感染結締組織與牙槽骨相隔。
3.咬合負載過重
有動物研究表明,功能性負載似乎不會介導種植體周圍骨吸收,反而增加骨-種植體結合率,但是當負載過重時,則會出現骨整合完全喪失,加重菌斑介導的骨吸收。臨床研究表明,大多數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發生在種植體植入后和種植體載荷之前。相比口腔衛生不良、吸煙等因素,咬合負載過重對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的影響較小。然而,負載過重可能對種植體的生物力學并發癥發生率有影響?赡軐е卤来、基樁或螺栓松動等。咬合調整有利于避免種植治療的力學失敗。
2
種植體周圍炎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1.臨床檢查
包括黏膜水腫、增生或退縮的檢查,量化炎癥狀況,重點檢查有出血、滲出或化膿的位點。
肉眼可見的溢膿提示存在感染,可能伴有活動性病變,溢膿是診斷種植體周圍炎的重要標準。
2.種植體周圍探診
牙周探診對于種植體周圍袋的臨床狀況及深度、黏膜邊緣嵴附著水平的評估有重要意義。臨床可用純鈦探針或塑料探針來進行種植體周探診,建議使用靈活的塑料探針。
與天然牙的牙齦纖維相比,由于種植體周圍牙齦纖維在種植體表面的平行走向會影響探診深度的測量,尤其在探診阻力較小的位點,在使用時應注意探診力量。探診深度隨時間推移不斷加深,這與骨吸收密切相關。
3.探診出血
探診出血是診斷種植體周圍組織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探診出血提示種植體周圍黏膜存在炎癥,也可以作為疾病進展的指征。因此,無探診出血也可表明種植體周圍狀態穩定。
4.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常用來診斷種植體周圍骨的改變,沿種植體表面的透射影提示骨整合的喪失。但需結合臨床檢查來明確種植體周圍骨缺損的形態學改變。當骨破壞或骨裂開發生在種植體的頰側或舌側時,常規的口內X線片并不能顯示病變。在種植體咬合負載時,需使用標準化的膠片支架進行根尖片的拍攝,以利于進行對比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狀況,是否有進行性骨喪失。
進行性骨喪失診斷依據:
①植體周炎的骨喪失量標準尚未統一,但綜合大量原始研究所使用的標準,骨喪失的區間在1.8mm到3mm之間;
②1997年提出的種植體成功的標準為:第一年內的骨喪失量≤1mm;往后每年的骨喪失量≤0.2mm。
5.實驗室檢查
微生物學檢測:伴放線放線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福賽坦氏菌和齒垢密螺旋體(多用于研究)。
6.鑒別診斷
在二期并發癥或者二期失敗中,辨別生物力學事件和炎癥非常重要。生物力學事件指種植體或其他元件的折裂,也可導致骨整合喪失。骨整合喪失臨床表現為種植體植入后穩定性的缺乏或種植體松動。
3
種植體周圍炎的危險因素
1. 全身因素
(1)口腔衛生保健和患者依從性
修復體上部結構的設計應考慮到有利于患者自我口腔衛生維護,必須讓患者明白良好的口腔衛生措施對維持種植體長期預后效果的重要性。
(2)牙周炎病史
有牙周病史及因牙周病導致失牙的患者,患種植體周圍炎的風險增加。重度牙周炎病史并不是種植治療的禁忌癥。如果牙周炎患者通過牙周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并且能夠采取正確的口腔衛生措施,是可以進行種植治療,且預后也較好。
2. 影響宿主炎性反應的因素
(1)遺傳因素。
(2)糖尿。禾悄虿』颊唧w內促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在種植體周圍炎的位點升高,提示炎性反應的增強。
(3)吸煙、飲酒:與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邊緣骨缺失以及種植失敗密切相關。
(4) 心理因素及壓力。
3.局部因素
(1)口腔衛生的維護及義齒設計
計劃行義齒修復時應將口腔衛生維護措施的可行性考慮在內。種植體上部結構外形設計以及種植體間的間隙等。
(2)患有牙周炎的余留牙:余留牙存在牙周病或者鄰牙牙髓炎向根尖區發展,易造成種植體周圍炎。
(3)種植體周圍袋深度:減少余留牙周圍的牙周袋探診深度;種植體位置不能過于靠近根方以避免形成深的種植體周圍袋。
(4)種植體表面特性:種植體表面及穿齦部分的粗糙度。如果種植體未暴露于口腔,其表面質地對疾病的進展并不重要,然而,適度粗糙的種植體表面一旦暴露便易于菌斑滯留,可加速種植體周圍炎的進展。
(5)種植體上部結構的連接類型:種植體與上部結構之間的間隙是微生物定植的理想表面。細菌定植導致炎性細胞浸潤,出現邊緣性骨吸收,引發種植體周圍炎。相對于內連接,平臺轉移連接可減少種植體-基臺間隙的炎癥反應,使得種植體周袋變淺并減少牙槽骨吸收。有一種假說認為,平臺轉移可以使牙槽骨遠離連接間隙,也就是細菌聚集的部位,從而減少骨吸收。
(6)黏膜下的異物:粘接固位的種植體上部結構在粘接時,如果沒有去除溝內殘留的粘結劑,可引發炎癥,導致種植體周圍骨喪失。種植體植入時如進行GBR手術,顆粒狀骨組織替代物被軟組織包裹也可形成異物。需外科手術去除。
(7)鄰牙的牙髓感染:種植體表面可因鄰牙牙髓的感染受累,臨床上應避免將種植體安放在感染牙的周圍和拔牙后殘余感染區域。
(8)角化黏膜的存在:沒有證據表明特定區域的角化黏膜對于維持牙齦健康或預防種植體周圍炎是必須的:臨床上角化黏膜的缺乏不利于種植體周圍的口腔衛生維護。通過外科手術改建軟組織形態有利于種植體周圍口腔衛生的維護。
4
種植體周圍炎的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牙周基礎治療:可使用特制的刮治器和超聲工作尖進行潔治和刮治,局部用雙氧水沖洗,可輔助應用漱口水、抗生素等治療。機械刮治后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輔助治療:如四環素醋酸乙烯纖維、鹽酸多西環素釋凝膠等?墒固皆\出血及袋深減小。
(2)激光治療:使用Er:YAG激光具有殺菌作用,可安全有效的清潔種植體表面,相比于傳統機械清創,可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3)Perio-Flow(EMS)氣動顆粒打磨系統:將一次性的薄片狀塑料嘴深入感染帶內,利用甘氨酸粉末沖洗去除生物膜。該治療安全有效。
2.手術治療:
(1)局部翻瓣:對于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局部翻瓣術,進行徹底地機械清潔,去除炎癥組織以及肉芽組織,雙氧水沖洗,結合術后嚴謹的維護計劃和全身抗生素治療,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2)深袋切除術、根向復位瓣或再生性治療:
根據骨缺損的形態,a)在非美學區域,可以采取深袋切除術、根向復位瓣或再生性治療。
像圖中的病例,X線片顯示種植體周圍有牙槽骨的吸收,探診有深袋,外科翻瓣見種植體周圍骨壁缺損,可通過球鉆修整,局部清創、沖洗,行根向復位瓣縫合,術后一年顯示,手術效果較好。
b)美學區應該盡量考慮選擇再生性治療,減少組織愈合后退縮的風險。鈦種植體顏色暴露是難以接受的并發癥。
(3)去除種植體:嚴重的種植體周圍炎伴有重度骨缺損的種植體應該考慮將其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