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之約,不負期待! 固守初心,...[查看全文]
前言
在咀嚼過程中,食物被咬合壓力楔入相鄰兩牙的牙間隙內,即為食物嵌塞。
正常情況下,鄰牙之間緊密接觸及良好的牙齒形態能防止食物的嵌塞。
而在冠修復后,往往有患者復診自述食物嵌塞。
讓我們從《一步一步做好牙體缺損修復后食物嵌塞的預防和治療》中學習食物嵌塞的分類、問診及檢查、病因和解決方法。
01食物嵌塞的分類
食物嵌塞根據發生時機的不同,可分為靜止型食物嵌塞和運動型食物嵌塞。
靜止型食物嵌塞:是指非咬合狀態下相鄰牙齒的鄰接觸關系部分或完全喪失導致的食物嵌塞。
運動型食物嵌塞:又稱鄰接觸緊密型食物嵌塞或無解剖結構破壞型食物嵌塞,特指相鄰牙齒的鄰接觸區在咬合運動過程中出現短暫分離而造成的食物嵌塞。
根據嵌塞方向的不同,食物嵌塞又可分為垂直型和水平型食物嵌塞。
垂直型食物嵌塞:是指食物在力下通過相鄰牙齒間的通道垂直進入鄰間隙并滯留其中。
此類食物嵌塞易引起患者不適,且不易清潔。
水平型食物嵌塞:是由牙齦萎縮、齦外展隙增大等原因,導致進食時食物碎塊受力及唇、頰、舌運動的影響而被水平向壓入牙間隙內。
此類食物嵌塞多容易清潔,少有不適。
02食物嵌塞的問診及檢查
①修復體常規檢查
包括外形完整性、邊緣密合性、鄰接觸情況、咬合接觸等情況。
健康人生理狀態下鄰接觸區牙間隙寬度應<60μm;若牙間隙寬度>100μm,牙線通過時阻力過小甚至沒有阻力,則可能發生食物嵌塞。
②基牙與鄰牙的情況
包括齲壞缺損、牙齒松動度、牙齦退縮等情況。
③牙齒排列
包括是否存在鄰牙的扭轉、傾斜或排列不齊。
④咬合情況
是否有杵臼式牙尖、修復體合面力的方向是否朝向遠中、前伸和側方合時是否有干擾。
03食物嵌塞的病因
①修復體和鄰牙的接觸關系不調
(1)鄰接觸關系異常:例如修復體鄰接觸過松或面積過小、鄰面崩瓷、鄰牙齲壞等情況(圖1A);相鄰牙齒間齦乳頭退縮、鄰面凹陷或頸部齲壞導致的齦外展隙過大,也可造成水平型食物嵌塞(圖1B);相鄰牙齒鄰接觸區過寬、頰或舌外展隙過小,可造成食物排溢困難(圖1C)。
(圖1:相鄰牙齒鄰接觸關系異常示意圖,粉色示牙齦 A:鄰接觸喪失;B:齦乳頭退縮;C:鄰接觸區過寬、齦外展隙過。
(2)合面關系異常:修復體面崩瓷或相鄰牙近遠中面邊緣嵴缺損形成凹坑(圖2A);修復體邊緣嵴與鄰牙邊緣嵴高低不齊,形成臺階(圖2B,2C);修復體面形態過于低平,與對頜牙咬合接觸面積過大。
(圖2:相鄰牙齒面協調關系異常示意圖及X線片;A:鄰面邊緣嵴缺損示意圖;B:相鄰牙齒面高低不平示意圖;C:相鄰牙齒面高低不平X線片)
(3)頰舌軸面關系異常:常見于牙列不齊的患者(圖3)。
(圖3:牙齒頰舌軸面關系異常示意圖)
②修復體與對頜牙的咬合接觸
(1)最大牙尖交錯位時咬合接觸不佳:牙齒受到遠中較大力時,可導致牙齒向遠中移位(圖4),常見于上頜第二磨牙。
(圖4:最大牙尖交錯位時上頜第二磨牙受到向遠中的力示意圖)
(2)咀嚼過程中的合干擾:例如下頜第二磨牙拔除后未及時修復時,與之對應的上頜第二磨牙過萌,此時上頜第二磨牙的近中面與和下頜第一磨牙的遠中面間可能出現合干擾,阻礙下頜退回正中關系位。
04食物嵌塞的解決辦法
①重新修復
②鄰牙直接或間接修復
③調合:解決運動型食物嵌塞的主要手段。
④正畸治療
⑤牙周手術治療
總結
相比于治療,食物嵌塞的防治更為重要。
提示我們在臨床應在修復前仔細評估需要修復的牙齒與鄰牙、對頜牙的三維關系,仔細檢查可能出現的咬合問題,在修復時盡量形成良好的鄰面、合面形態,防止修復后食物嵌塞的發生。
END.
參考文獻:
[1]楊洋,譚建國.一步一步做好牙體缺損修復后食物嵌塞的預防和治療[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21(8).DOI:10.3760/cma.j.cn112144-20210606-00283.
[2]李卓侖,武峰,李琳琳,等.鄰接緊密型食物嵌塞的發病機制與診療技術研究進展[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9(4).DOI: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9.04.014.
[3]陳佳楠,俞佳穎,李笑梅.冠修復后期食物嵌塞治療1例探討[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20(6).DOI:10.19748/j.cn.kqxf.1009-3761.2020.06.007.